招生考试网
学历类|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|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
资格类|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|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
工程类|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
计算机|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|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
 招生考试网 - 高校信息 - 高校资讯 - 正文
山东济阳拆分中小学改建民办学校 被指国资奉送(图)
来源:新华网 2007-3-30 11:49:00 【字体:小 大】

  山东省济阳县把全县最好的小学和初中都给肢解了,优质资源划为“民办”搞“产业化”,这种由政府力推的“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分家”的做法,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,群众质疑声不断。

资料图片

  山东省济阳县把全县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全部肢解,分离出民办学校。这一做法,在当地引起广泛争议。是违反了教育法,还是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?是加重了群众负担,还是满足了教育需求?是一条良好的投资渠道,还是少数人利用特权的平台?

  3月25日至29日,记者来到济阳,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,事件背后的种种隐情,一点一点清晰起来。

  从实验班到“校中校”

  据了解,济阳共有两所重点初中和一所重点小学,分别是实验中学、第十中学和实验小学。


  2005年7月,济阳县政府转发了县教育局《关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分离的实施方案》。按照实施方案,3所学校各成立一所“国有民办”学校,3校校园被一分为二。

  济阳县的民办教育,一直瞄着农村市场。县教育局局长魏长亭告诉记者,该县的“校中校”可以追溯到1999年秋季新学期。那年,第十中学招收了两个“实验班”,180名新生全部来自农村。

  第十中学的“创富模式”,第二年就得到了推广。该县的另两个重点学校———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,各自招收了两个“实验班”。

  尝到办学甜头的第十中学,于2000年成立了“办学集团”,并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基础设施。

  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也不甘落后。2001年,前者成立创新中学,组建了实验中学办学集团;后者成立了志远小学,组建了实验小学办学集团。

  2001年,国家叫停“择校费”,这给济阳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:学校的投入如此之大,一旦停收“择校费“,建筑商的投资和大家集资怎么解决?为了“适应”国家政策,该县把“实验班”改成民办学校,实行的是“一校两制”,两个牌子,一套人马。

  分家合理性遭到质疑

 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,“校中校”的生存空间被封杀。济阳县被迫进行学校分离。

  魏长亭说:“这次分离总的原则是留够公办的,剩下的都是民办的。”而当地群众的说法却是“国有资产大奉送”。

  济阳县教育局的分离方案于2005年7月1日组织实施。

  在职能上,实验中学、第十中学、实验小学作为义务教育平台,而3所“民校”则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,实行“积累校产国有、校长承办、办学自主、经费自筹与财政定额补助结合”的办学模式,县政府给每个学校每年拨付“财政定额补贴”50万元。

  从2001年至2005年,实验中学总投资4000多万元,其中既有政府财政投入,又有社会集资。学校的教学及附属设施齐全,是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。

  在这次分家中,实验中学只分得了教学楼的两个副楼、大门,以及主楼到大门的一小片空地,其他全划给了民办的创新中学。一堵近三米高的铁栅栏,将原来的实验中学一分为二,相对于庞大的民办学校,剩下的实验中学显得有些可怜。目前,该校有20个班级,在校生1140人;而创新中学有52个班级,在校生三千多人,比它的“母体”大一倍还多。同其他学校一样,实验中学的操场也“归”了民办学校管理,“两校共用”。

  这个家是怎么分的?分得合理吗?

  记者多次要求查看分家时的审计报告,均无结果。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,济阳教育局终于给记者提供了一组实验中学分家时的数据:2906万元的总资产,实验中学分得了783万元,创新中学分得了2123万元,并承担3063万元的总债务。

  这份粗略的数字,让记者疑窦丛生。从2001年至2005年以来4000多万元的投入,怎么只形成了2906万元资产?又从哪里冒出来高达3063万元负债?最后,原实验中学校长、现创新中学校长高墩禹承认,学校的实际债务只有几百万元。

  第十中学的分家模式,与实验中学如出一辙。目前,第十中学的规模大约是分出去的民办竞业园学校的三分之一。

  济阳实验小学不仅是该县小学教育的领头羊,而且是省级规范化学校,在硬件设施方面,不亚于大城市的重点小学。

  实验小学的分家是个例外,它留下了大头。目前,它有30个班级,2400名学生;而民办的志远小学只有24个教学班,1258名在校生。

  高收费为何还享受拨款

  济阳县教育局为这些学校划分了招生范围。

  实验中学、第十中学和实验小学实行义务教育,只招收户籍在县城的学生;而3所收费的“民办”学校,则主要面向农村招生。

  由于济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,民校的收费在当地百姓眼里十分高昂———创新中学和竞业园学校每年的学费、住宿费为3400元,志远小学为2600元。

  一堵墙或一道铁丝网,将一个学校分成了两个“世界”。一个“公办”,县城内的孩子,享受着全免费的义务教育;一个“民办”,农村的孩子需要缴纳不菲的学费。

  有关部门认为,改制既减轻了国家负担,又解决了农村孩子渴望上重点学校的矛盾,为满足群众的教育需要作出了贡献;而当地群众却不这么认为。他们说,义务教育应该是免费的,不应该变换方式变相收费,更不该专门向农村孩子收费。有人更是一针见血地说:“一些人在所谓的民办学校里占有股份,才会出现民校既高收费又享受政府补贴的怪现象。”

  对于老百姓的指责,一位民办学校校长进行了辩解。他谨慎地选择着名词———不是股份,不是集资,而是借款。每年大概支付10%的利息。

  这些民办学校到底赚不赚钱?需不需要拨款?记者和几个校长算了算账。

  在3所民校中,志远小学分家时得到的好处最少,实力最弱。按校方的说法,该校现有资产500余万元,负债600多万元。学校一年的收入在300万元左右。去掉100万元的教师工资、30万元的办公经费、60万元的“利息”。即使不算政府的财政拨款,每年盈利在100万元之上。

  创新中学校长高墩禹也和记者算了一笔账:创新中学在校生3000人,年收入1000万元左右。开支的大头是人员工资,194名教职工需支付工资300万左右;另有水电费、办公经费150万,冬季取暖费50多万元。按照校方说法,还有几百万元外债,需要支付几十万元“利息”。如此算来,年盈利也高达四五百万元。(本报山东济阳3月29日电记者袁成本 吴怡)

  记者手记

 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,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、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;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,等等。然而,在济阳县官方津津乐道的3所民校中,这种董事会、理事会却无一设立。

  在没有董事会、且内部约束缺失的情况下,外部监管成为惟一选择。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,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,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。然而,在公办学校“民营化”的过程中,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,是一个严峻的话题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有些地方,监管者不仅放弃监管责任,反而利用市场准入、收费定价等方面的权力,寻租牟利。

  在济阳,当地对如何处理已经注入民校的国有资产,是确认股份还是撤出,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。采访时,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:“如何确认股份,是下一步要做的。”

  据了解,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,对国有资本乃至其他资本如何取得回报、由谁代为取得回报等等,也未有明确规定。不仅如此,教育法明确规定,任何组织者、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,这与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“合理回报”存在明显冲突。法律专家指出,民办教育要走上合法健康发展的道路,亟待突破的是法律瓶颈。

  修订后义务教育法禁止初中小学分重点非重点

  今后将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,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,初中和小学将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。记者了解到,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要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。据陈小娅介绍,义务教育法对为农民工子女,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提出明确的要求。据悉,义务教育法提出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进行建设,教育部将进一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办学标准和学校的建设标准。>>>详细

  “校中校”是怎样一个怪胎?

  不到3年时间敛钱1.76亿元,河南省实验中学利令智昏的程度,登峰造极矣。国家资金、出教师、出校舍,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优质公共教育资源,以改制为名,摇身一变就“一校两制”,成了如国务院纠风办有关人士所说的“集教育乱收费之大全”的怪胎,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堕落,实在发人深省。>>>详细

  “民校马甲”岂能是乱收费的铁铠甲

  民校招牌一挂,财源滚滚而来。星星还是星星,学校还是那个学校,班子还是那个班子,教育模式还是那个教育模式,学校设置和人员编制还是原来的试验中学编制,只是因为称呼的摇身一变,校长成了董事长,这所学校就瞬间得到了“教育责任豁免权”,在民办学校的幌子下疯狂大肆敛财:择校费、赞助费、插班费、扩招费、卷子费、资料费等、补课费、超课时费、测试费、保险费、配套物品费、小升初衔接教育费、自行车存车费,极其繁多。>>>详细

  失去监管的名校是教育之癌

  在一个铜臭逐走书香环境的熏陶之下,我们下一代的心灵和情感又会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呢?一个被众多家长和孩子视为心中圣地的所谓“名校”,一旦被家长愤而称为“榨油机”,它的行为对全社会的道德观、价值观的冲击和危害又是怎样的呢?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公和矛盾又有多少呢?>>>详细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
最新文章